- 薛祥;王俊娥;陈晨;陈杭;匡晨;彭珊;
针对传统酸浸—电积工艺处理锌浮渣过程中存在的酸雾污染、杂质非选择性溶出及高能耗等问题,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碱性介质的碱浸—电积法制备锌粉新工艺。以新疆某锌冶炼企业锌浮渣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氢氧化钠浓度、液固比、反应时间及温度对锌浸出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优化工艺条件(NaOH 6 mol·L~(-1)、液固比20 mL·g~(-1)、90℃、2 h)下,锌浸出率可达94.3%。以浸出液为原料进行电积,进一步探究电积过程中锌浓度、碱浓度、电流密度、温度、极板材质及外场强化对锌沉积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溶液碱浓度200 g·L~(-1)、锌浓度30 g·L~(-1)、电流密度20 mA·cm~(-2)、极间距4 cm、极板为钛阴极-不锈钢阳极体系下,电积时间1 h,施加超声时电流效率更高(98.08%),所需能耗更低(吨锌电耗1 966.57 kWh)。与传统酸浸—电积工艺相比,该技术有效避免了酸雾排放,简化了工艺流程,并显著降低了能耗,为锌冶炼企业锌浮渣资源化利用及绿色低碳生产提供了可行方案。
2025年04期 v.34 612-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1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夏海涛;甄勇;李旻廷;李兴彬;邓志敢;韦旭昶;钟靖;
次氧化锌粉浸出流程产出的铅渣是一种宝贵的含锗资源,主要采用富氧熔炼—侧吹还原—烟化的方法进行处理,但该方法产出的烟化炉水淬渣量大,易造成锗大量损失。因此,如何实现铅渣中锗的高效回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基于铅渣中硫含量高的特性,提出了中低温碳热还原—硫化挥发提取铅渣中锗的方法。热力学分析表明,当温度超过500℃时,GeO_2、GeO和Ge均容易在碳-硫还原体系下转化为高挥发性的GeS;当温度超过600℃时,铅渣中硫酸铅物相逐渐分解产生SO_2,为锗的硫化提供了硫源。研究表明,温度和氧势是决定锗高效硫化的关键因素。在碳配比3%(无烟煤作还原剂)、温度900℃、时间40 min和通入空气(2 L·min~(-1))等条件下,锗挥发率达到99%,铅锌挥发率小于10%,实现了铅渣中锗与铅锌的选择性挥发。
2025年04期 v.34 621-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3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驰;邹小平;蒋应平;
页岩钒工业浸出过程常添加氟化物助浸剂,产生的萃余液为含高浓度氟和铝的强酸性废水。提出直接中和沉淀法同步除氟并回收氟资源,系统考察了反应pH值、反应时间和温度对废水中氟铝去除率及回收率的影响,并将中和所得除氟渣(Residual Fluoride Sludge,RFS)作为氟源返回钒浸出过程。结果表明,在常温(25℃)、反应pH值为7.0、反应时间3 h条件下,氟去除率达98%,滤液氟浓度可降至51.39 mg·L~(-1)。氟以氟钠镁铝石(Na_(0.5)(Al, Mg)_2(F, OH)_6·H_2O)形式沉淀回收(回收率>99%)。将RFS作为部分氟源用于钒页岩浸出,在浸出温度95℃、时间5 h、液固比1.5∶1、硫酸浓度30%、RFS配比(占理论氟用量)20%的条件下,钒浸出率达91.18%,与完全采用CaF_2的效果(94.14%)相当。采用20%Ca(OH)_2替代NaOH进行中和时,氟回收率仍能达到95.13%,除氟渣作为循环氟源使用时钒浸出率稳定在90%以上。
2025年04期 v.34 631-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聪聪;王晨晔;李会泉;吴卫;刘晓霞;朱俊;胡文斌;于艳;刘明坤;常健;王金;段威;
加氢脱硫催化剂(HDS)在石油品质提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使用后因烧结和失活而转化为废弃催化剂,属于HW50危险废物。金属钒(V)和钼(Mo)是废HDS催化剂的关键成分。钠盐焙烧+水浸出工艺可以有效回收这些金属,但在焙烧过程存在物料易板结、焙烧不充分等问题。通过级配球磨强化粒径分布耦合富氧焙烧工艺实现常压水浸过程中钒钼高效浸出,在纯氧气氛中900℃焙烧4 h后,在10 mL·g~(-1)的液固比条件下,采用80℃水浸出2 h,V和Mo的浸出率分别达到95.51%和98.08%。热力学计算表明,在富氧焙烧过程中,废催化剂中低价钒/钼化合物通过两条氧化反应路径生成可溶性含氧酸盐Na_2V_2O_7/NaVO_3和Na_2Mo_2O_7。通过调节焙烧气体中氧的含量,V_2S_3和MoS_2被氧化生成V_2O_5和MoO_3,随后与Na_2CO_3反应生成可溶性含氧酸盐。该工艺结合级配球磨预处理可以在较短的焙烧时间内有效提升固体表面低价金属焙烧效率,降低焙烧温度,实现废HDS催化剂中有价金属的高效浸出。
2025年04期 v.34 637-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学;高文成;尚鹤;温建康;
铟作为一种战略金属,在自然界中无独立矿物,主要从铅锌冶炼过程中富集回收。以铅锌冶炼产生的含铟中浸渣为原料,采用含锌铅精矿作为还原剂,开展热酸协同还原浸出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初步优化条件后,选取浸出时间、温度和还原剂理论用量倍数作为关键变量,以Fe~(2+)/TFe为响应指标,采用响应面法(BBD设计)进行三因素三水平试验,旨在降低浸出液中Fe~(3+)浓度,实现铟铁高效分离。结果表明:在浸出时间6 h、温度80℃、还原剂用量为1.3倍理论值、液固比6∶1的优化条件下,Fe~(2+)/TFe预测值达93.34%(实测平均值93.77%),铟浸出率超过98%。所建立的模型可有效预测含锌铅精矿热酸还原浸出过程中还原Fe~(3+)的效果,为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4期 v.34 645-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